“你手上200元钱哪来的?”6月的一天,宣恩县晓关侗族乡民政办负责人赵琴英在家大声呵斥道。
“呜呜呜……是我打针的时候,一个老奶奶给的。”这个软糯糯的明显带着哭腔声音,来自赵琴英的儿子小麦。
当天,小麦身体不适,刚和赵琴英从乡卫生院打完针回家,就被妈妈这一声突如其来的质问吓哭了。
“老奶奶给你钱,你怎么就拿呢?还不告诉妈妈,这样做是不对的,知道吗?”赵琴英一边批评教育儿子,一边想着必须找到这位老人,问清楚为什么要给小麦钱,然后把钱还回去。
教育完儿子,并让他休息后,赵琴英努力回忆儿子在医院时遇见过哪些人,并来来回回到乡卫生院向医生和护士询问当时的情况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她总算把这位老人找了出来。原来这人是赵琴英曾经帮扶过的一位老人,正好当时也在医院。了解情况后,赵琴英打算将钱还给老人,但医院却告知这位老人已经出院离开。
“老人住的地方较为偏僻,手里的工作一时半会停不下来,怎样才能既不辜负老人的心意,又能把钱还回去呢?”这下让赵琴英为难了。
回家后几经思考,赵琴英看见母亲和儿子在玩,突然想到了办法:“母亲退休了,刚好有时间,何不让她跑一趟,帮忙把钱退回去呢?”
于是,赵琴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母亲,拜托母亲一定办好此事,并让母亲转告老人,“是党和国家政策好,自己只是力所能及帮帮她,不用放在心上。”
母亲接到“重任”后,想方设法把钱退还给了老人。
“我本来就是悄悄给的,赵主任一直非常关心我,帮助我,给孩子200元钱买点零食吃,实属感谢,没别的意思。没想到你们还是找到了我……”在赵母的再三劝说下,老人终于收回了钱。
晚上,一家人吃完饭后,赵琴英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,对儿子提出批评,同时告诫家人,作为党员干部的家属,要守好家庭“廉关”,今后决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情。
赵琴英话音刚落,全家人鼓掌赞成……